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10-19

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国际交流等核心环节,构建起各具特色、协同高效的育人生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助力浙商大学子找准成长方向、积蓄奋进力量,为成就未来打下坚实根基。

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各学院深耕细作、亮点纷呈,收获了一系列标志性优秀成果。学科建设上,多个学院核心学科实力稳居前列,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丰硕,教学成果与竞赛表现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表现亮眼,多方位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发展质量,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 学院)集聚海内外英才,专注立德树人,秉持 “每个管院人都发光” 的理念,倾心培养数智时代真正会管理的卓越人才。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一流学科为牵引,以国家级项目与高层次平台为支撑,系统打造 “学科领先 — 课程一流 — 产学联动 — 成果导向” 的育人生态,形成了以 “项目驱动改革、成果引领示范” 为特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软科排名四个一流专业全部获评A档,在最近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排名跃升至第9位,居全国前3%;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与重点教材持续涌现,目前学院已建成30门国家级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涵盖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国际化等多种类型,其中《服务营销》《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与创新教学竞赛捷报频传。学院通过强化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案例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工商管理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新路径,在数字管理人才培养道路上走深、走实、走远。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学校商科底蕴与学科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发展,致力培养AI时代“美好生活创造者和连接者”,为建设旅游强国的浙江样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和商大智慧。学院党委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红旅行”党建特色品牌;推动党建与思政工作同向同行,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涌现诸多先进典型,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以育人队伍建设为核心,创新培养模式。学院积极探索旅游与城乡规划融合发展道路,形成“交叉互融”的学科优势,2022—2024年科研经费到款875.45万元,获批国、省级基金课题共24项,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247篇。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特色鲜明,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论坛等多场涉外活动及高层次国际学术会。学院积极对接校友,汲取社会资源,走访北京、广东、安徽、杭州等地校友,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同时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工程。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经过几代统计人赓续接力,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育部第三轮(2012)、第四轮(2016)学科评估中,统计学学科分别并列全国第八、第七,位居前10%,进入A-序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2020)中继续保持优势。统计学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2003)、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6)、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6)、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017),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2023)。计算数学是浙江省重点学科(2011)。学院形成了本硕博到博士后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51项,包括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含一等奖4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含特等奖1项),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正国级领导人批示3项,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项,100余份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或形成制度性文件。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为浙江工商大学骨干学科性学院,是浙江工商大学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物价专业,2001年改设经济学院。“十四五”期间学院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一院一策”改革方案,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任务,为建设国内一流经济学院而努力奋斗。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十四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层次有了实质性跨越,办学方向有了进一步的凝练,目前已建立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数字经济系、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浙江工商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等16个教学与科研机构。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经济学)、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理论经济学);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团队),省级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

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

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依托学校“工商融合、文理贯通”多维立体学科格局,确立并不断深化了“数字化、工程化、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质量创新型金融人才,相关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金融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构建“数字化、工程化、国际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打造12门省校级思政示范课、100余个红色案例,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学院在教学体系上进行重构,建成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9门省级一流课程,提升学生“数字化”能力。深化协同融合,构建了“产业学院+校政企联盟+学科竞赛”的立体化协同体系,培育学生工程化能力。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金融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累计获奖550余项。学院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深造与就业双向赋能。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以大商科为背景,兼具鲜明工科特色与学科专业优势,构建了从全日制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学科建设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A类一流学科,拥有完整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硕士点,2025年,以食品学科成果为主要支撑的农业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0.135%,软科2024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15名,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16名。本科教育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并在2025年软科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8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2025年软科专业排名全国第18名;学院还建有包括国家级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首批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构建了高能级科研平台体系,包括食品功能与营养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全省食品微生物及营养健康重点实验室、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锚定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科研素养与行业视野的复合型环保人才为目标,以特色思政品牌为引领、多元育人举措为支撑,构建起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高质量出口为导向,覆盖“成长-成才-就业”全链条的培养体系,为环境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有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需求。通过多维学术活动,筑牢创新人才培养基石,以“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联动构建学术育人体系,近5年,师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斩获135项奖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为龙头,以实践和竞赛为依托,以协同育人为保障,全力打造“科研+”育人模式。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就业服务升级,积极打造“环生航向标”就业服务品牌。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通过“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体、美育润心、劳育践行”五育融合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环境人才。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浙江工商大学最早成立的三个系之一,从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2023年开始停招)、人工智能);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网络与安全);3个博士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统计、人工智能与金融工程)。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所在的工程学科和计算机学科都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本科生深造率58.82%,首届硕士毕业生超过63%获优秀硕士学位(distinction),15%读博深造(全部获得奖学金资助)。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完备,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越。2023年,学校与桐乡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桐乡市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及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实现多项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招生就业质量领先,本科投档线逼近特控线,2024年深造率52.9%全校第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85年,计算机学科实力位居全国财经类院校首列,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B-,第五轮学科评估显著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多年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59位,学院党委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4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1400余人。学院面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为核心,围绕特色学科建设,结合专业实践,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院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验技能专项赛一等奖1项。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拥有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执业技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国家级重大教学平台。2018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法学博士点学院。现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教育在内的完整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法学人才培养和法学研究重镇。学院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扎实推动卓越法律人才高质量培养。通过“竞赛统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为统领,运用实训课程、协同育人、模拟法庭、诊所教育、带教实训五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学院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院分中心,开设独特的法学实验教学课程,促进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结合。学院总结本科教学经验,总结“十大制度”为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保驾护航。学院办学成绩与教学成果显著,产教融合不断走深走实,招生连续八年全校第一、省属法学类第一,法考、考研、就业持续走高走强。

人文与传播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以立德树人筑根基,培育人文传播类高级复合型人才。学院紧扣新文科建设主线,以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重要标志,在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坚持思政引领,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深入育人体系工作,建立“学院—专业—教研室”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研体系,专业教师深入总结课程思政教改经验,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积极推动以赛促教、教研结合,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与教师教学比赛相结合,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质量全面提升,近些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荣誉奖项多项;坚持三全育人,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发展;注重规范治理,将各项工作制度化,做到事前通知、事中记录、事后总结,并且在全流程环节中形成“监督—反馈”机制,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建设、加强科教融合,提升新闻与传播专硕点建设水平;注重开拓交流,提高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秉承“明道、厚德、新知、力行”的院训,坚持“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育人理念,以培养中国未来的公共管理精英为己任。学院以浙江省一流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为依托,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公共管理(MPA)和社会工作(MSW)2个专业硕士点。本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师资队伍雄厚,教师中拥有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20人,博士学位教师60人,并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0多位。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教育部重大项目5项及其他国家级项目30余项,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20余项。学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托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全省共同富裕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打造“数字治理”“智慧社会”等新兴学科方向,为学生提供前沿的学习与研究平台。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依托一流学科和国别区域研究优势,培养五力并举的东语人才。教研相长,构建多元融通培养体系,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聚焦教学创新,通过构建“特色课程群、优质教材、教学改革、实践平台”四位一体的本科教学矩阵,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思政铸魂厚植复合型人才底蕴,课程引领夯实复合型人才根基,学院以培养“高数字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着力建设跨领域融合特色课程群,以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双轮驱动,搭建沉浸式教学与实践平台,拓展国际视野并强化全球实践。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专业力、创新力、传播力、研究力、实践力”五维联动,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各个赛道上绽放光彩。面向未来,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将勇担使命,深度融通“国际化”视野与“数字化”智能,深耕国别区域研究,推动文明互鉴,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秉承“游艺证道,秉物致新”的院训精神,深化“艺商融通、艺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艺起+”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入选学校思政工作精品培育项目。“三全育人”体系不断完善,聚焦立德树人,构建并完善“艺起+”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强化全员育人,学院整合辅导员、班主任、硕士生导师、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等育人合力。学院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优化全过程育人,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模式,通过始业教育、以赛促学、精准就业服务等环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连续多年获学校招生、就业先进集体表彰。拓展全方位育人,落实“温暖师生的十件小事”,开展“艺造心生”艺术实践咖啡沙龙、“韶华”特色学士服等特色文化活动。近年来,艺术学院在思想育人方面成效显著,先后涌现“商大之星”提名2人,评选“艺设之星”20人,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科技创新育人成果丰硕,近三年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下,浙江工商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浙江省首家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理论研究阐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打造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金课”,牵头开设的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课说浙江》在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强国推出以来,被全国151所高校采用,线上学习平台累计互动近8万次,累计访问367万余次,成为思政课的“金名片”。以“课说浙江”为纽带,持续打造思政课精品课程群,现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1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教学成果,育人实效与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Top